1991年初春,笔者有幸作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首批行业考察团成员,踏上了苏联的土地,深入考察其造船工业。在那里,我们参观了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克雷洛夫中央造船研究院,亲眼目睹了深海潜水钟实验室的神奇;与苏联造船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汲取了宝贵的知识;还参观了维堡造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等众多造船企业及其配套产业链。那超大型钢结构车间和先进的制造加工设备,尤其是波罗的海造船厂(Балтийский завод)舾装码头上停靠的当时最先进的大型巡洋舰,也就是曾经被誉为“航母杀手”的“彼得大帝”号导弹巡洋舰,无不让我们深感震撼。彼时,我们深刻认识到与苏联造船业的差距,也在心中立下了追赶的宏愿。
苏联造船业曾经无比辉煌。在冷战时期,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造船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在乌克兰建造航母,在俄罗斯建造驱逐舰以下舰艇,船舶设备配套生产企业分布于全苏联18个加盟共和国 。到1991年,苏联海军拥有包括4艘航母在内的140多艘水面舰艇、285艘潜艇,成为全球第二大海军力量,其造船业也达到巅峰。像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这个诞生于沙俄时代的百年老厂,是苏联在黑海地区唯一能独立设计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造船厂。从1960年下水第一艘直升机航母“莫斯科”号开始,它积累了丰富经验,鼎盛时期平均两年就下水一艘不亚于万吨级的水面舰艇。
然而,随着苏联解体,曾经辉煌的造船业迅速走向衰退。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共和国之间领土重新划分,造成了造船产业链的割裂。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划归乌克兰,使得俄罗斯失去了建造大型舰艇的能力;黑海舰队维修基地被分割,波罗的海舰队失去波兰等邻国的支持。苏联遗留下的1800多家造船企业,在21世纪初关闭了三分之二,仅存56家军用造船厂维持运转。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转型民用后,2014年员工数量从苏联时期的峰值4万人锐减至不足1万人。由于经济困境,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船厂难以获得订单,再加上技术更新缓慢,设备老化,无法与新兴造船国家竞争。例如黑海造船厂,老旧的设备和技术使其根本接不到订单,最终在2018年破产清算。
苏联造船业从鼎盛走向衰退,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国家的稳定统一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苏联解体导致的产业链断裂、市场分割,让造船业遭受重创。其次,不能过度依赖军工订单,民用造船市场同样重要。苏联时期过度重视重工业,导致军用造船能力强大,民用造船力量薄弱,一旦军工订单减少,产业便难以为继。再者,技术创新与持续投入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全球造船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若不能持续投入研发,更新技术和设备,就会被市场淘汰。
如今,中国船舶工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望苏联造船业项背的追赶者。在技术创新上,中国不断突破,在大型邮轮、新型大型LNG运输船的建造、智能船舶研发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各船厂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在市场拓展方面,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但我们仍应从苏联造船业兴衰中吸取教训,居安思危,持续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供稿:陈建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