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制造的军舰——平远舰
福建船政局(直属中央朝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其历史实践不仅承载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自强求变的精神,更为当代国家战略、产业升级和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科技自立与产业转型的典范
福建船政局在1866年创立之初,即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并推动本土化创新,实现了从木壳船到钢甲舰的技术跨越。例如,1871年仿制出中国首台实用蒸汽机,1889年造出第一艘钢甲军舰“平远”号,展现了“引进-消化-创新”的路径。这种模式对当前中国在芯片、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具有重要启示:
1919年8月9日,福建船政设计制造的的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在马尾海面起飞。
-技术自主:船政初期依赖法国技术,但通过培养本土人才(如严复、詹天佑)逐步实现自主设计,提示现代产业需重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严复等船政留学生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学院门口合影
-产业链协同:船政整合了造船、教育、军事等职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业体系,类似当前强调的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军民协同与国防安全的启示
船政不仅是工业基地,更是近代海军的摇篮。其建造的军舰占晚清海军装备总量的82%,并培养出邓世昌等海军将领,直接参与甲午海战等反侵略斗争。这为现代国防建设提供了经验:
一部船政史,被称为半部中国近代史,船政文化影响整整一个时代。马尾船政,昭示了爱国、自强、开放、勤学的船政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军民协同:船政模式将军事需求与工业能力结合。
-战略自主性:船政因过度依赖清政府订单而衰落,警示现代国防工业需多元化市场布局,避免单一政策依赖。
主要建筑轮机厂(车间)于1867年按照洋监督提供的法国工厂的图纸建成,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而且仍在继续使用的造船车间。
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模板
船政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其“前学堂学造船、后学堂学航海”的分工模式,以及派遣留学生赴欧学习(如严复、陈季同),成为近代科技与海军教育的起点。其启示包括:
-实践导向教育:船政强调“学用结合”,学生需参与船舶设计与建造,类似现代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结合”模式。
-国际化视野:船政学子将西方科技与中国传统智慧融合,如严复翻译《天演论》推动思想启蒙,提示全球化背景下需培养跨文化创新能力。
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继朱熹后中华思想文化的又一座丰碑。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他的变革思想与重要译著《天演论》等的进化理论,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称其为“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开放合作与文化自信的平衡
船政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通过楹联、诗文等形式传承中华文化(如沈葆桢题写的“格致关头”楹联)。这种“铁与墨”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在于:
-文化自信的根基:船政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旅资源(如船政文化城),既保护历史遗存,又通过实景演出《最忆船政》传播民族精神,成为文化IP开发的范例。
-开放中的自主性:船政曾因过度依赖外籍工程师导致技术停滞,但后期通过本土人才实现突破,提示国际合作需以自主创新为前提。
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协同
船政的兴衰与福建的海洋经济紧密相关。当前,福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将船政精神融入海洋强省战略,例如马尾造船公司为“一带一路”国家建造深海采矿船、饱和潜水支持船等高端装备,订单占比达70%。其现实意义包括:
-海洋经济的引擎:福建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船政的历史积淀为现代绿色石化、航运物流等产业集群提供了文化和技术支撑。
-区协同创新:域船政遗址与台湾的渊源(如沈葆桢推动台湾近代化)提示两岸可通过共同挖掘文化遗产,促进经济与文化合作。
历史镜鉴与未来路径
福建船政的兴衰史是一部“自强与局限”的缩影,其核心启示在于:
1.技术自立与开放创新并重,避免“引进依赖”陷阱;
2.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培养实战型人才;
3.文化传承与工业遗产活化,增强民族认同;
4.军民协同与全球化布局,提升战略韧性。
在“海洋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船政精神仍是中国突破技术壁垒、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正如船政学子严复所言:“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正是福建船政留给当代的最宝贵遗产。(供稿:陈建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