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中国船舶集团所属黄埔文冲公司建造的饱和潜水船“海龙”成功交付!综合性能世界顶尖、国内第一的“海龙”号,是公司高端海工装备制造的又一扛鼎之作,是我们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海洋强国建造一流海工装备”诺言的又一“国之重器”。为了“海龙”号,建造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努力,在建设“三个强国、两个一流”的征程中留下精彩的“中国船舶印记”。
▲ 交船当天的“海龙”号 符超军摄
人物篇:没有他们的“海龙”号没有灵魂
有人说“海龙”号项目组个个都是人才。这里有“英勇无畏”项目经理马可,“巾帼不让须眉”技术经理吴德梅,“谈判专家”项目副经理伍常斌, “老虎”质量经理宋士虎, “留洋高才”机械完工主管刘崇喆, “系统大拿”调试主管陈超……几乎所有参与过“海龙”号建造的人都感慨:“没有项目组和饱和潜水小组的‘海龙’号,是没有灵魂的。”
▲ 公司慰问试航中的“海龙”号项目组
2017年的11月是“海龙”号建造者难忘的多事之月。前期生产高歌猛进的“海龙”号,在出坞后四个月就具备了平台试航条件,是国内同类型海工船舶中用时最短的。然而,正当大家都想一鼓作气拿下试航节点时,该船计划经理、负责常规系统的赵锡超父亲突然病危,他强忍悲痛,一直坚守岗位到“海龙”号出航前一天。主管该船饱和潜水系统的伍常斌也恰巧在出航前被叉车撞伤。危急时刻,失去左膀右臂的项目经理马可毅然带队出发试航。在航行中,船体发生轻微倾斜。担心发生危险,试航船长拒绝操船,很多人要求下船,船上一片恐慌。但马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凭着自己优秀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迅速组织设计院、船东、船检找到问题所在,打消了全体参试人员的顾虑,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了整次试航。他的果断决策、指挥有方,充分体现出一名“好建造”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 工作中的英雄船长——马可
吴德梅是“海龙”号的总工艺师。在前期与船东、设计院、船级社及设备厂家沟通不畅的情况下,她积极与各方沟通,甚至不远万里到厂家面对面交流,推动主要设计问题有效解决。在设计中,她邀请船级社专家来公司现场指导,避免了大量退审意见,并组织船东及早驻厂,将问题控制在前期。在这个过程中,她对技术问题的专业见解也赢得了各方的尊敬。技术通知单、厂家、船级社……吴德梅为生产现场解决了太多太多问题。大家都知道她说话的力度大,“船东船检一定给梅姐面子”。身为一名女性,吴德梅长期奔波于两个厂区,大家熟睡的时候,她却还在越洋处理技术问题。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为“海龙”号付出最多的人。
伍常斌原本是大型综合勘察船“海洋石油701、702”的项目副经理,2016年半路出家参加“海龙”号建造,是饱和潜水小组的负责人。因为对系统吃得透,管理思路清晰,能很好把握现场各项工作。船东船检有时提出一些很难处理的,甚至被称为“癌症”的整改意见,由伍常斌出面协调谈判,往往就能扭转乾坤。除此之外,他也因为团队建设能力强被同事们公认为项目的“灵魂级人物”。项目期间,他经历了母亲白血病、骨髓移植,自己被叉车撞伤。但无论家庭负担怎么重,他总是保持着良好豁达的心态。饱和潜水小组是集中办公的,伍常斌时不时给大家一些surprise,他的积极阳光、与人为乐感染了其它小组成员,使高压下的团队以良好状态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 饱和潜水小组的带头人——伍常斌
饱和潜水系统工艺主管刘崇喆是膀大腰圆的高个。饱和潜水呼吸系统管路又被称之为富氧管路,材质是特制的硅黄铜,材料昂贵、制作难度大、密性清洁要求高。为了保证深水高压下潜水员生命安全,这些富氧管要承受200个大气压而不泄漏,并且内壁不允许有任何杂质。每路管子都要经过安装、强度、预清洁、清洁、泄漏五项报验,工序复杂。之前,国内富氧管路制作、试验都是被外国人垄断的。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和减少成本,刘崇喆和两名管工被公司派往意大利留洋学习一个半月。归国后,公司建立了专门的呼吸管路清洁生产车间和特管班组,专门制作富氧管。刘崇喆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制定了富氧管制作工艺、安装工艺和精度控制等一系列标准。在他的带领下,特管班组用半年的时间独立完成8300多米的富氧管路的建造、报验,为公司节省委外费用500多万元,并且没有一根管子装错,没有一处接口发生泄漏。
▲ 对船舱比家熟悉的刘崇喆
平时戴着黑框眼镜的“海龙”号调试经理陈超是个白净的帅小伙。因为饱和潜水系统极其复杂,供货厂家不允许公司员工操作任何设备。为了保节点、加快调试进度,被“逼上梁山”的陈超刻苦钻研饱和潜水系统,逐渐做到可以操作所有设备。他一流的调试的能力和外语水平,得到厂家和船级社的高度认可,默许凡是陈超能操作的设备就可以由他调试,很多报验可以免检通过。很多设备都是由他自主完成调试的,有时他还反过来帮助厂家。在居住舱自动减压调试时,控制系统的一个PLC模块(可编程电路板)发生故障,厂家两个月都没有给出解决办法。陈超反复检查,认为是PLC过载,建议厂家增加模块,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用5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饱和潜水系统调试,比国内某兄弟船厂调试服务期少90人*月,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省4000多万人民币。因为配合厂家,陈超错过了2017年春节、2018年中秋、2019年高温假等很多大假,因为外国人没有这些假期。而外国人有的假期,陈超也享受不到。外国人不午休,他也不休息。三年中,陈超结婚、生子,他笑着说:“这些都是偷空搞的。”
▲ 饱和潜水“关键先生”——陈超
“海龙”号质量经理宋士虎长着一张标准的国字脸,大家都叫他“老虎”。不仅是因为他名字里有个虎字,更因为对于工作有超过常人的认真、敏锐、坚韧,就像正在埋伏猎物的猛兽。在呼吸管路报验时,8300多米管子分成1200多路进行5次报验,要报验6000多次。这项工作枯燥而忙碌,并且容不得半点马虎,不然就是重头来过。宋士虎说:“那时每天都是报验,我甚至觉得我是一个流水线上的质检。”他潜心钻研复杂晦涩的潜水系统规范,不仅能同船东船检据理力争,保护公司利益,还帮助团队开展攻关,参与了全船的专利开发、工艺研究、标准制定,完全超出了一个QC的工作范围。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他是团队活跃气氛必不可少的一员。在关键时刻,他总能挺身而出、担当作为,帮助团队走出一个个“灰色时刻”。
▲ “老虎”宋士虎
建造篇: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海龙”号
“海龙”号于2015年9月24号签订建造合同,2016年3月11号连续开工,2017年7月3日出坞,2017年11月29日-12月15日平台试航,2018年9月30日-10月24日首次潜水试验,2019年5月27日-6月1日二次潜水试验。“海龙”号是首制船,系统复杂、设备先进,建造要求高、难度大,虽然艰难险阻、几经波折,但“海龙”号的建造者始终自强不息、拼搏向前,圆满完成建造任务。
▲ “海龙”号试航
在“海龙”号坞内建造期间,由于设备纳期滞后,多个总段被迫采用嵌入式搭载,特别是饱和潜水系统所在70C总段连嵌入式搭载的条件都不具备。为保出坞,400多吨的70C总段只能在出坞后搭载。而大坞和码头岸线是垂直的,水上搭载需要把该总段旋转90°角,而当时船厂“乌龟车”最大载重量是350吨,600吨吊机用于可旋转的吊钩也只有350吨的起重能力,这给总段转角出了一个大难题。经过反复研究,项目组提出用600吨龙门吊和“乌龟车”相互配合,用龙门吊先吊起总段的部分重量,再由“乌龟车”托着总段旋转。这个方案是全国首创的,对于其能否成功大家都没有把握。为了验证方案的可靠性,项目团队挑选了一个小的总段进行反复试验,充分完善方案细节。正式起吊当天,在场所有人心里都十分紧张。随着操作一步步进行,总段成功转身!这还只是总段搭载的第一步,水上总段搭载精度没有办法像坞内一样保证,工艺技术人员提前在总段合拢处做好标记、安装定位工装,成功实现了大吨位总段水上搭载,创造了一项新记录。
▲ “海龙”号70C总段水下搭载
确保饱和潜水系统安装精度,是海龙号建造必须跨越的难关。国内兄弟船厂都在这里栽过跟头,甚至发生过潜水钟卡在月池、居住舱漏气的情况。205台(套)设备怎么布置、怎么对中,怎么成为一个密闭的整体,并承受30个大气压的压力而不泄漏,这是行业公认的顶尖工程技术难题。技术人员们自强攻关,最终决定以两个月池的中轴线为初始原点,布置、安装整个饱和潜水系统。因为潜水钟在月池轻微的晃动,就有可能造成高压气体泄漏,所以两个月池8条垂直轨道的同轴度偏差不能超过1毫米,平行度偏差不能超过1.5毫米。而这些轨道每条长达12米,用组装的常规办法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经过不断研究,技术工艺人员为“海龙”号首创了 “井”字型垂直轨道方案。该船工艺主管徐波介绍说:“我们先在月池四角安装三角架,再在三角架上安装4条直角向内突的角钢,角钢的直角边就是轨道面,这样就满足了支撑强度的要求。”徐波和同事们还自主发明了 “井”字型垂直轨道加工铣车,对轨道面进行精加工。经过试验,潜水钟通过滚轮在轨道上行走时上下自如、不摇不晃,圆满解决了潜水钟在月池中的滑移难题。
▲ “海龙”号月池施工和潜水钟吊装,曾是压在建造者心上的一块大石头
4个居住舱、2个过渡舱的连接也是潜水系统施工的重中之重。项目团队首先要确保基座加工精度,再用液压顶和螺栓手动调节,让这6个长6米、高2.5米、重20多吨的金属大胶囊处于同一水平面,并且两个胶囊相连处法兰面的同轴度在0.3毫米以内。由于这些法兰面的直径有900毫米,法兰越大则密封性越差,项目团队一方面严格把控法兰面加工精度,一方面利用牺牲环来调节,使整个系统可以严丝合缝,在内部200个大气压的巨大压强下仍可以“滴气不露”。
▲ “海龙”号饱和潜水系统各舱室连接处
为了实现原计划2018年底交船目标,当年9月30日,项目团队抱着必胜的决心,放弃国庆长假开始进行DP3和饱和潜水系统的航行试验。从10月10日开始连续两周的时间,饱和潜水小组每天早上八点工作到凌晨一、二点,就在整个系统试验还有两个小时就要全部结束、成功即将到来的时候,系统突然异常报警。由于海况过于恶劣,潜水钟脐带缆发生破损!当时已是半夜凌晨,首次潜水试验就这样功亏一篑。仿佛被一盆冰水当头淋下,使所有参建人员的信心倍受打击。但没有时间抚平伤口,考虑到其他所有试航项目已经完成,项目团队只能选择尽快返航,自主拆除脐带缆寄往厂家修理。然而通过这次磨炼,团队也更加成熟了,终于在 2019年一举成功完成第二次潜水试验。
饱和潜水系统设备繁多又极其贵重,一路走来,建造者们精心做好每个细节,制作设备刚性保护工装、用除湿机降低施工环境湿度、每周400多份维护保养检查表、涂装防污染防破损……,在整个建造过程,没有因为船厂原因造成一个设备哪怕一个部件损坏。整个系统是一个大压力容器,一旦惰性气体泄漏可能就会造成人员窒息死亡。项目团队针对“海龙”号特性做好安全工作。截至交船,全船安全生产工时188万,三级动火单审批单23782张,重大风险作业安全交底139次,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 “海龙”号安全管理团队
每到生产大节点,“海龙”号项目团队都是全员主动放弃休假,不分部门、不分专业,哪有问题一起解决,哪里缺人一起上。质量经理可以操起磨机去打磨,管轮机的可以拿着螺丝刀去对线,管调试的可以安全检查,所有人真正融为了一体。他们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争取科研经费2000多万,申请发明专利超过20项,成功完成饱和潜水系统、ROV系统、DP3动力定位、深水补偿起吊等核心装备的安装调试,制定饱和潜水系统呼吸管路制作、清洁等多个行业标准,创造了饱和潜水系统自动加减压等多个世界第一、全国第一,充分展现了黄埔文冲“建造精品、使命必达”的卓越实力。
后记
“ 海龙”号对于建造者来说就是一次“长征”,使他们对国际最新最高端的船海装备发展趋势、规范规则有了深刻的认识,磨砺了能力。大洋蕴藏着无尽的财富,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过是刚刚起步。建设海洋强国是“国之大计”,我国发展深水工程装备的步伐绝不会停止,除了石油工业,海底矿藏及可燃冰开采、海洋牧场、海底交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相信有着国家、中国船舶集团的坚强后盾,坚持走向国际、引进吸收、自主创新、做强品牌,黄埔文冲必将成就国际一流的海洋装备企业的梦想。
来源:黄埔文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