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航空航天产业曾一度停滞,人才流失严重。但由于德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德国航空航天工业近年来发展平稳,在欧洲居于领先地位,某些技术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以下是一些德国的情况,仅供参考。
01、在二战结束之前,德国的航空与航天工业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毫无争议地位于世界前列,例如喷气式飞机和V-2火箭。战后,德国的大量相关人才被美苏两个战胜国瓜分。不过,战败后的德国在经济和科技上很快重新崛起,加上政府一贯重视,因此目前德国的航天技术得以在欧洲居于领先地位,某些技术在世界上也能名列前茅。
02、 德国航空产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只有一个纯粹的德国巨头公司——戴姆勒航空工业公司。另外,德国还有两家重要的民航工业公司,分别是空中客车德国公司和欧洲直升机德国分公司。在航空研究方面,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该中心包括29个研究单位,分布在德国13个城市。德国是出口大国,其中航空产品就有高达70%用于出口。
03、 德国的航天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正轨,目前极具欧洲联合特色,在欧洲航天局(ESA)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欧洲各国中承担项目最多的国家。德国航天政策的三个实施主体是:欧洲航天局、德国国家宇宙计划、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欧洲航天局的重点项目包括了中国卫星圈熟知的伽利略卫星导航项目等。德国航天工业,同样也是中小企业居多,例如德国知名的卫星科技企业OHB就以小体量办大事,拿下了欧洲航天局的一个又一个大项目。
04、 德国的卫星产业在地球观测、导航系统、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均处于欧洲领先地位。特别是与通信相关的技术,成为现在卫星发展的热门方向,被视为新时代的电子信息产业。受益于电子工业传统上就是德国的支柱产业,所以德国不论在研发还是制造方面,都具有非常坚实的基础。德国制造的电子元器件(包括芯片和半导体)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涉足的行业需求包括了通信、汽车、工业、国防军工、航空与航天等。特别是半导体制造业,假若中国也有英飞凌这样的世界级晶圆大厂,华为等企业的处境今天应该会有所不同。
05、 众所周知,德国盛产“隐形冠军”。作为全球高水平制造业的代表国家,德国的工业企业始终都保持着其固有的经营特点。德国的经济以庞大的中小企业为支撑,而中小企业的85%以上都是经营了好几代人的家族企业,他们远离金融与股市,但他们却往往代表了世界上很多细分行业的冠军水平,原因无他,六个字概括就是:专注、专业、创新。这些中小企业作为德国高科技产业链的一环又一环,低调地耕耘与贡献着,撑起了德国高科技制造业的脊梁。
综上所述,德国航空与航天的重新崛起,重要原因在于早期的基础、政府的重视、以及多年以来良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从研发到生产的完备。这些对于中国目前的卫星产业发展,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个成立于1933年的仪器生产厂家和世界上第一家(1950年)发明网络分析仪的“低调”公司,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信奉的理念是依靠优异的产品去打动和留住客户。
作为一家世界级的电子测量仪器、安全通信和无线电监测设备的生产厂商,作为供货给北约的重要无线电通信设备供应商,作为一家欧洲航天局的项目合作商,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解决方案早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电子领域,在尖端产品研发、生产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声明:文章来自于卫星界,如涉侵权,请留言或直接联系编辑删除。
来源:华谋交通与运输行业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