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 文/ Ignition 季伟 )
谨以此文,和所有投身于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同行共勉!
1、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平台?
前不久,工信部长苗圩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实际进程时坦言:“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但制造业者却已开始撤离。我们只看到从美国欧洲涌入的口罩机和呼吸机订单,还真把自己当成宇宙无敌的工业第一强国了!
一提到工业互联网,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不是消费者通过手机APP下单就能快速定制自己喜欢的商品,可以随意定制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尺寸,还能随时监控生产状态和物流进度。这当然是工业互联网落地后的典型应用场景,但实际上工业互联网涵盖的范畴远比个性化定制生产更宽泛和复杂。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大家耳熟能详的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也是类似的战略。
工业互联网包括四层架构:
①海量的终端工业设备;
②接入层通信设备;
③工业互联网平台;
④上层工业应用。
它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目前最为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高价值工业设备的远程运维监控及预测性维护等环节, 运用物联网、工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工程车辆、机床、风机、压缩机等装备进行健康管理,实现了设备故障的诊断、预测性报警及分析,达到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
除了设备健康管理之外,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包含产品原型设计、工艺设计、模拟仿真、机械电气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追溯、物料仓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有的业务流程!它所涵盖的业务场景以及对网络通讯的要求远比京东、滴滴或美团这样的消费服务互联网平台复杂的多的多的多!
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主要集中于设备管理服务、生产过程管控与企业运营管理三大类场景,占比分别达到 38%、 28%和 18%。资源配置优化与产品研发设计获得初步应用,但总体仍有待培育,占比分别为 13%和 2%。
聊到这里啊。可能你会说,这些系统我们工厂好像都有了啊!不就是ERP/SCM/PLM/MES/ SCADA和EAM系统吗?再说了,这些系统绝大部分都不允许连接到外部互联网啊!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高大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了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底什么才能称得上平台?
举个例子,很多中大型制造型企业,其内部IT已经部署了超过数十种软件产品,然而彼此之间的数据接口并没有打通,这样也就形成了所谓的数据孤岛。当研发或运维部门想要一台已经销售给用户的设备故障实时数据往往很难实现,而生产部门想要提升产线生产效率往往也因为MES系统和SCADA系统接口没有打通而一筹莫展。
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打破传统信息孤岛,使得工厂内外的系统互联互通,提升开发测试生产运营各个阶段的效率,用设备数据和平台赋予的各类功能模块快速低成本的攒出你要的各类应用,甚至快速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国外两家巨头是怎么为用户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创造价值的:
东方航空公司曾在Predix搜集了500多台CFM56发动机的高压涡轮叶片保修数据,结合远程诊断记录和第三方数据,建立了叶片损伤分析预测模型。从前,航空公司需要定期强制飞机“休病假”,把微型摄像头伸入发动机内进行检查。现在,只要根据数据分析平台上的结果就可以预测发动机的运行情况,定制科学的重复检查间隔,提升运营效率。而西门子的MindSphere可以让机械设备制造商及工厂建造者通过该平台监测其设备机群,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提供服务,缩短设备停工时间。
2、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江湖
下面我们来看国内外都有哪些知名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呢?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GE公司的Predix平台,TA可以说是各家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鼻祖了。前几年各大平台纷纷宣称自己是中国的Predix,工业领域的安卓,直到2018年GE传出要卖掉Predix的传闻,大家才开始重新思考工业互联网到底路在何方?虽然GE最后并没有卖掉Predix而是剥离GE Digital成立了子公司,但他们不再热衷于宣传工业互联网平台各种高大上的概念,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老本行,也就是电力、航空和医疗等板块,继续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提升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而GE在国内的各大门徒在金主爸爸的扶持之下,经历了Predix群主退群的短暂迷茫和嘘唏之后,继续踏上了振兴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探索之路。
据我从查阅到的相关数据来看,国内号称自己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厂家多达300多家,被工信部等官方机构翻牌的前十家分别是:海尔COSM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东方国信Cloudiip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树根互联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INDICS工业互联网平台,浪潮云In-Cloud工业互联网平台,华为FusionPlant工业互联网平台,富士康BEACON工业互联网平台,阿里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徐工信息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这其中海尔的COSMOPLAT可能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个了,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已有入驻服务商、企业与个人开发者,以及海尔自主开发的APP超过1000个,服务资源将近4000多个。说实话,我倒是很想做一次十大国内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评,但却发现有几家居然连注册登录的入口都没有,更别提开发者社区和技术规范文档了,另外几家注册登录后发现只能接入少量标准通讯协议的设备,实现简单的状态监控和数据可视化功能。这里我们不妨简单看一下几家主流平台官网公开的功能架构和用户价值,你们会发现大家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应该不会是外包给同一家公司开发的吧?!又或者你们这是打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幌子拿各种国家示范项目补贴?
再看看各家平台的应用市场,哎呦,开发者和APP数量真是不少啊,可是点开一看,几乎都是各个厂家独立的解决方案,跟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关系吗?数据都打通了吗?支持单点登录吗?反正我是真没看出来普通中小型制造业主和传统集成商们能在这些平台上得到什么真正实用的价值。
工业互联网不应该只是个别行业巨头们的舞台,也不应该抢了小型解决方案集成服务商们的饭碗。
目前整个平台产业呈现出由中间高度集聚向两端逐步碎片化的市场格局特点。中间的云服务、通用 PaaS 两类技术型平台市场将被少数几个 IT 巨头把持,上下两端的连接与边缘计算、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业务 PaaS 平台将在特定专业领域内形成一定的聚集态势,面向用户的现场实施集成和工业 SaaS 服务市场则会因为场景和需求的不同出现深度细分。所以各个细分板块中的都有个别非常值得长期投资的标的。
再聊点专业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其2019版白皮书中提到:根据对国内外 366 个平台应用案例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有 40%的平台应用集中在以产品或设备数据预测性分析为主的资产运维优化领域。而在涉及数据范围更广、 分析复杂度更高的经营管理优化和资源匹配协同等场景中, 多数平台现有数据分析能力还无法满足应用要求,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以及实现长期的工业知识积累。
此外,平台提供专业工业服务的能力相对较弱,目前大部分平台对于工业知识、模型和历史数据的沉淀远远不够,面向特定行业或工业场景提供服务时,要么难以满足制造企业的业务需要,要么需要进行大量定制化开发,导致服务成本和周期大幅增加!
也就是说:对于行业类别繁多及工业机理模型纷繁复杂的制造业来说,除了设备数据采集和简单的可视化分析及设备运维管理等可标准化且只有较为浅层的应用价值之外,绝大多数平台并没能给制造业用户和开发者或集成商带来更多的价值。大部分的刚需仍然需要授权费用较高的国外工业软件和定制开发服务团队来实现!
这里我想说一个很现实也很残酷的现实,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工业软件市场几乎完全被欧美巨头垄断,而西方的工业物联网平台主流厂家例如西门子,达索,PTC等,无一不是在原有的传统工业软件市场占据垄断地位,那我们又凭什么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弯道超车呢?
我在创业之初也尝试开发自己的物联网云平台,无知者无畏啊,结果呢?虽然收获了100多家白嫖的集成商和中小业主,最后还因为平台无法满足跨行业用户纷繁复杂五花八门的需求,活生生把平台做成了定制化项目!有趣的是,这个过程中有多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找到我,希望我们的库云应用可以上架到他们的平台应用市场,我说我们的应用模块不够标准化还没产生明确的客户价值,他们说没关系,我们要的就是工业APP的数量,然后~你懂的!
关于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之路,我也来简单总结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① 我个人一直觉得目前阶段我们更应该把工业互联网理解成工业互联的网络,而非工业的互联网,现阶段由于网络安全和数据保密的原因几乎所有的生产线都不允许连接到互联网,如果一味的热捧互联网概念,很多时候往往会迷失方向做出一堆TO VC或TO G的无法落地的应用;目前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端的应用绝大多数都以软件授权本地部署的模式落地,而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及设备运维管理类应用则可以更多尝试基于SaaS的订阅模式,混合云一定是企业逐步过渡到工业互联网的必然选择;
② 有了5G之后,利用其增强移动宽带、超可靠低延时、广覆盖大连接的特性,解决工业互联网海量大数据通信传输的难题,将会大大提速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行业的发展和落地。在做好足够的安全防范和隔离的前提下,有一天制造生产端连接到互联网也能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用户价值。
③ 行业内的大部分公司都处于竞合关系,如果要把某些公司制胜对手的know-how打包封装成 API或APP在工业平台上分享或销售,这可能吗?而如果不以开源开放的心态去做工业互联网,最后难免会重蹈互联网发展的覆辙,让某些巨头的全家桶横行天下吧。
④ 我所合作的大中型制造型客户,很少看到他们的IT或生产经理天天喊什么工业互联网,相反他们不断的付着昂贵的授权费丰富自己集团内部的各种IT和精益制造管理软件系统,从而筑高竞争壁垒,节省成本不是他们第一考虑的指标。所以我觉得工业互联网虽然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初期用户只能是小规模的企业,淘宝京东的电商平台也都是从小企业这么做起来的,不是吗?
⑤ 进一步思考,我们真的能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所有行业全流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吗?当我们看到美国UPTAKE公司在高端装备远程监控故障诊断领域所取得的成绩,那些一心想全行业通吃的集团公司是不是更该思考定位一下,基于垂直行业平台或者单一业务场景下的跨行业通用型应用平台才是更接地气的方向呢?值得欣喜的是,我看到一些专业背景极强的资深工业专家成立的创业公司在他们擅长的垂直领域已经有了很不错的应用,在降本增效方面也带来了明确的客户价值。
不管工业互联网平台厂家是以PaaS还是SaaS的模式提供服务,最终除了对弹性容器云、IoT连接管理、大数据运算、微服务开发和治理、工业建模、移动开发、DevOps服务、租户和计量计费等关键IT技术的研发投入之外,更需要真正精通垂直行业流程和OT运营之道的专家共同钻研各种生产优化流程和工业机理模型,在通用的PaaS层基础之上让更多的开发者加入进来,最终形成垂直细分行业各类工业APP的百花齐放。
3、结语和展望
最后,我想回答一个很多国内客户经常问我的问题:你们做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和BAT家的物联网云平台有什么不一样?每次我都会开玩笑跟客户说:你能指望他们在每台生产设备上贴个二维码扫一扫就把工业数据采集到云端吗?
BAT都在搞工业互联网,这里面有无数的宝藏和财富可以挖掘,一大波商业模式和故事可以讲。阿里云和腾讯云上各种API接口确实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类IT应用的开发和用户体验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和便利,阿里云上各种低成本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模块和人工智能相关的API接口闻着那是真香啊!可问题是有多少真正落地到我们工厂的项目里面呢?工业互联网和消费类互联网终究是完全不一样的打法和模式,恳请你们继续做好做精现有的IaaS和PaaS基础平台,把工业互联网平台里各种错综复杂的工作留给我们工业人吧!
我更期待有更多BAT的同学们加入到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强大的IO加上经验丰富的OT才能让国内的工业互联网社群欣欣向荣。(摘自:Ignition 季伟 )
来源:数字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