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科研”深水潜航器在巴伦支海海底进行科研工作时起火,造成14名船员遇难。事件一经爆出便引发外界极大关注,甚至引出了不少国际“阴谋论”。
关于此次失事,俄官方口径曾失事潜航器隶属于北方舰队,但综合各方的消息来看,这些潜航器更像是在北方舰队的底盘作业,而它们所属单位则是俄军最神秘的单位之一——深海研究总局(GUGI)。该单位堪称“水下克格勃”,澳大利亚媒体在1年前刊文介绍了这个单位。今天,北国防务就翻译该文供大家参考。
△传说中失事的“Losharik”号深水潜艇
谈及俄罗斯军事实力,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俄罗斯海军,这是俄罗斯一大标志性的军种。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俄海军逐步更新装备,包括新型的中型舰船(如轻型护卫舰和护卫舰)、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新型舰载武器,如极具代表性的“口径”巡航导弹,它在叙利亚战争中首秀。
然而,俄罗斯还有一个隐性的军事机构,相当于俄罗斯的“秘密海军”,即深海研究总局。
深海研究总局成立于1976年,其成立之初便成为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无论是行政、架构还是运作等方方面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深海研究总局不像海军部门,它可以绕过各指挥对象,直接向国防部汇报。此外,深海研究总局的人员和船只分布在离散的基地,距离其它军事设施较远。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其设在俄罗斯挪威边界的Olenya湾,Olenya湾经过特殊掩护,保护着俄罗斯最敏感的设施不被敌方侦察到。
△深水潜艇海底作业示意图
深海研究总局的职责带着一股“神秘”、“专业”的特质,通过以上我们可窥见一二。这些职责包括海洋调查、深海军事装备的架设和维护(其中包括潜艇探测系统),以及海底通讯电缆的识别、建设和破坏(如有必要)。俄总统普京在去年对外公布了“波塞冬”远程核鱼雷,深海研究总局极有可能负责该武器系统。若核战爆发,深海研究总局将是二次打击的关键一环。
为了能实现这多样化的任务,深海研究总局配备了一系列的装备,就像007中的詹姆斯.邦德。其中的标配包括一系列 “海洋研究船”,它们可以装有微型潜艇,能够识别并连接海底通讯电缆。此外,深海研究总局还拥有“大键琴”系列等先进的无人潜航器。
当然,和总局其它的设备相比,上述设备就有点“小儿科”了。总局还拥有8艘甚至更多的特种用途深海核潜艇,如此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种类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深海潜艇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相对“较小”的(深海潜航器),有40米长的“Nelma”号、以及74米长的“Losharik”号(即传说中此次失事的AS-31)等,其潜深可达2500米。这些潜艇配备了先进的位置保持系统和专业的机械臂,使它们能够接近海底,对海底基础设施进行部署、恢复、维护和破坏。
“德尔塔”4携带疑似失事深水潜艇示意图
总局中有2艘“母艇”可以将这些“较小”潜艇运至世界各地,这2艘“母艇”分别由“德尔塔”3三和“德尔塔”4型战略弹道导弹潜艇改进而来,“母艇”和“小艇”可以在水中进行着分离和再合体,以更好的逃过敌方侦察。此外,“母艇”还可以为“小艇”船员提供额外的食物、水和生存空间,帮助他们前往远处开展行动,因为采用核动力,里程对这些“母艇”从来都不是问题。
未来,深海研究总局最惊艳的设备将是建造中的“别尔哥罗德”号核潜艇,一旦完工,它将是世界上最长的潜艇。“别尔哥罗德”极有可能成为一艘高度现代化的“母艇”,不仅能搭载着总局的其它小型潜艇,也可以用作“波赛冬”核鱼雷的发射平台。“波塞冬”鱼雷长24米,宽1.5米,体积庞大,是普通鱼雷的30倍,普通潜艇根本无法搭载,因而“波塞冬”鱼雷仅限在“别尔哥罗德”和另一特殊潜艇“哈巴罗夫斯克”号上使用。
△传说中的世界最长的“别尔哥罗德”号核潜艇
深海研究总局的潜艇和水面舰只如今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在大西洋附件的海底通信电缆附近。据估计,全球国际数据中(包括电话和网络),99%都是通过这些电缆,而不是卫星,也就是说俄罗斯在和平年代通过这些电缆可以接触到非常丰富的情报信息,若冲突发生,将能立马“采取行动化解危机”。
(来源:大鱼号/北国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