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南 邝展婷 广州报道
12月12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为德国船东建造的全球首艘双燃料集装箱船完工交付,标志着广东造船业开拓双燃料船舶、在北欧船舶市场取得重大突破;12月8日,当今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性能最优的节能环保型高端豪华客滚船,在珠江口中船龙穴造船基地被命名为“(威斯堡)”,它的建造者——中船集团所属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在创新性地采用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作为船舶动力的同时,更以雄厚的实力向全球宣告:豪华客滚船不再难造!
而此前,广船国际为希腊建造的全球首艘载重量为万吨极地凝析油船也同样获命名并即将交付船东投入运营。“冰区级别”“吊舱推进”“双向破冰”“能在零下摄氏度的环境下运营”这些字眼足以让这艘船在全球独一无二;11月30日,代表着我国船舶工业和海洋科考技术最高水平的又一新型重大海洋科考装备——“大洋号”也在广州下水……
一艘艘享誉全球的高新技术船舶,彰显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广东船舶工业的勃勃生机。参加当日“威斯堡”号命名仪式的历代老一辈造船人由衷感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千吨级小船到如今万吨超大型巨轮,从一年只能造几艘常规运输船到一艘艘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高技术船舶“下饺子”般下水,广东造船业的40年,不仅圆了几代造船人“造大船”的梦想,更让“广州制造”的品牌唱响全球。
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船舶工业的改革开放与转型升级,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发展成果显著。在经历了从小及大、从弱到强之后,正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是广东造船的过去时、进行时,更是未来时。

走出国门:
“广东造”身影活跃起来
风从海上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1977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这使一向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广东造船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加快国际化合作的迫切性。解放思想、放眼世界,开启了探索船舶工业的改革开放之路。
1979年,广州造船厂(现广船国际)建造交付了首批2艘300吨级沿海快速鲜活货船“友谊13”号和“友谊14”号,打开了广东船舶工业改革开放的新格局。在接下来的40年里,广东船企始终贯彻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与国际化合作,在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合作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步子越迈越稳。特别是近年来,各广东船企利用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优势,借国家战略“东风”,进一步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投身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行列,助力广东船舶工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沿海开放新格局。
而今,无论是在毗邻“家门口”的粤港澳,还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各国,均活跃着“广东造”船舶的身影。
2018年12月11日,极地凝析油船“鲍里斯·索科洛夫”号签字交付。当日下午,新船解缆起航,趁着冬季伊始,冰层未厚,前往俄罗斯亚马尔萨贝塔港,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Yamal LNG)项目运送凝析油。
YamalLNG项目作为中俄在北极圈合作的首个全产业链合作项目,是“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不仅将带动俄罗斯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发展,还能丰富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加快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对中国加强海外能源合作、提升中国在世界能源市场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而此前,广船国际还已交付了2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迄今为止,她们仍然还是能在北冰洋冬春冰冻季节连续运输LNG大型设备模块至Yamal LNG项目基地塞贝塔港绝无仅有的2艘工程船舶,并已完美地执行了近40个航次的运输工作,为整个Yamal LNG工厂建造提供保障。
黄埔文冲于12 月12 日交付的14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也是专门为波罗的海和北海区域开发设计的支线集装箱船。而跨过地中海,在埃及,同为黄埔文冲建造的“AHMED FADEL(艾哈迈德·法德勒)”号平台供应船也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大展身手。
陈建榕介绍,广东造船工业的开放合作之路由来已久,广东造船人求真务实,以实力赢得船东信赖的特质,在竞争的市场竞争中更可见一斑。
其中,广船国际与瑞典格特兰(GOTLAND)航运公司的友谊持续了近20个年头。自1999年签订了2艘豪华客滚船建造合同以来,格特兰航运公司就一直与广船国际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在广船国际建造了多艘成品油船,即使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期,也一如既往地在广船国际下单,是广船国际最忠实的客户之一。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先行先试的广东船企更是身形活跃,舞动着灵敏的经营触角。据了解,在阿尔及利亚,广船国际为阿尔及利亚国营航运ENTMV公司承建的1800客/600车豪华客滚船预计于2020年交付;越过印度洋,在巴基斯坦,由黄埔文冲建造的1500吨海事巡逻船正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印度尼西亚,太平洋海洋工程(珠海)有限公司将建造5000载重吨小型成品油/化学品船;在泰国、菲律宾,有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铝合金高速客船;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广东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牲畜运输船也往返于中澳之间,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建造的2000客位全铝合金客渡船则为巴西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增光添彩……
同样的,无论是在“家门口”的港珠澳大桥项目中,还是在其他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广东造船的旗帜也正高高飘扬。
据悉,在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项目中,黄埔文冲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止水套箱及钢圆筒、防撞套箱、门座吊机等项目,新建了“浚海5”号、“浚海6 ”号,改装了“广州号”挖泥船;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也提供了大型吊具、清水模板等产品。在万众瞩目的深中通道重大工程中,由广船国际、黄埔文冲承接的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钢壳正处于建造中,并已交付了首个标足尺模型试验段。
有人说,在改革开放的大风大浪里,在船舶工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小个子弄潮儿“华南虎”从不容小觑。
转型升级:
在“转模”与技术创新中嬗变
从前,“中国制造”常常被认为是低端产品,但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高速发展,中国船舶制造领域已经逐步赶上和超越发达国家,一路拼搏进取的广东船舶工业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广东船企大力开展创新研发,推进品牌船型升级换代,逐年推出了一系列的环保型、经济型、定制型、智能型产品,并通过成功打造一系列全国乃至全球首艘高技术、高端船舶,进一步巩固了广东船舶制造业在全球细分市场的领先优势,全力以赴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像极地凝析油船“鲍里斯·索科洛夫”号,正是此类“高质量”船舶的典型代表。该船按照俄罗斯船级社商业运输船最高冰区级别——Arc 7级破冰能力设计,能全年在无破冰船引航的条件下航行和运输凝析油。这在目前世界上运营的冰区船舶中绝无仅有。
多年来,广东船企坚持差异化竞争,坚持为船东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而赢得市场,实现理性发展。即便在船市最为低迷的时期,由广东精心打造的GSI系列液货船、支线集装箱船、“南洋型”灵便散货船等系列优质船舶,在深受金融危机影响与全球惨烈的竞争中,依然能成功接单、交船。特别是由广船国际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灵便型液货船,因在船舶线型、结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深受市场欢迎。其中,3.85万、5万吨等化学品/成品油船开创了同类型船舶建造的先河,令世界各大航运公司的造船订单纷至沓来,让广船国际在船市低迷时期依然拥有竞争砝码。
船东为什么选择广船国际?或者说,为什么选择广东、选择中国船企?
因为在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船企的建造水平飞速提升,造船周期、质量和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转模”与技术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广州造船厂开始从日本全面引进移植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先进生产设计技术、船舶建造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并经过10年不懈的实践和努力,率先建立并实行现代造船模式,创造了船台周期56天、下水到交船56天的“双56天”新纪录。在广州造船厂提供的“转模”科学理论和示范作用下,全国国营和地方船厂纷纷实施“转模”的革新、转变,在生产技术领域开始了深刻变革,而广东造船业的规模与实力,也在这一变革与之后的一系列技术创新中,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嬗变。
老一辈造船人深有感慨地表示,有了高水平的建造技术,才有了广东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中船龙穴造船基地的投产实现了广东造船业历史性的重大跨越;30.8 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32万吨超VLCC,一次次刷新广东造船人自己的纪录。而今,船舶的大型化对历经改革开放大潮的广东造船人来说,不再是奢望,而以技术提升软实力,大力打造高端化产品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是这些个“弄潮儿”的真正理想,追求卓越、创新改革的步伐也从未分秒停滞过。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进入“十三五”以来,广东船企进一步展开了船舶领域深层次的变革,全面发力,期待“强基固本、协同增效、成本约束、持续改进、全面提高”。
2017年12月5日,由黄船文冲建造的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面世。据悉,该船最大的特点是船舶有聪慧的“大脑”,开启了更加安全、经济、环保的航运时代,标志着我国智能船舶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被业内盛赞为“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2018年8月24日,由广船国际打造的全球吨位最大的节能环保型矿砂船26.1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FMGNORTHERNSPIRIT”号交付澳大利亚知名铁矿石出口商FMG集团,其优秀的经济性和先进的船舶性能,坚定了船东在全球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的大环境下接船的信心。
12月12日,由黄埔文冲打造的当前世界最环保的全球首艘LNG双燃料集装箱船,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船用LNG+柴油双燃料低速船用发动机,实现了硫氧化合物、细颗粒物(PM)排放量几乎为零。而去年,由广船国际建造的全球首艘内河千吨级纯电池推动载重船,通过采用高性能锂电池作为全船的动力,打破了普通运输船舶使用燃油、燃气作为动力的局限, 填补了世界同吨位内河双电驱动散货船的空白。
与此同时,江龙船艇的高速铝合金船、英辉南方的全铝合金专业风电运维船、广东新船重工有限公司的碳纤维高速客船等一系列环保船,也都在不断创造刷新着行业的纪录。
一系列以智能船、全新高效能环保船等为代表被冠以“全球首艘”的广东船舶,正好印证了广东造船人勇于创新与挑战自我的决心和勇气。近年来,以智能化、绿色环保船舶的设计建造作为跨入新航海时代的依托,广东船企敢于做船舶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在坚持各种首创的同时,不断优化常规船型的性能,以成熟与稳定的技术支撑主力船型的高性价比,创立了市场品牌,并逐步实现了向高端的转型。
陈建榕认为,未来,智能、环保是全球船舶技术发展的共同趋势,是广东船舶研发与建造的努力方向。各船企应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形成新的科研和技术成果并实现相关成果的推广应用,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促进自身的软实力与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
进军深蓝:
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以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基地,以及招商集团孖洲岛修造船基地等为基地的广东海工企业,积极进军深海,经略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出力。
2018年11月30日,由黄埔文冲建造的新型重大海洋科考装备“大洋”号下水。该船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5000吨全球级大洋综合资源调查船,代表了我国船舶工业和海洋科考技术的最高水平,建成后将是我国“开展深海勘查、发展深海技术、建立深海产业”的核心基础装备之一。
而在“大洋”号之前,由广船国际精心打造的“嘉庚号”科考船、广东中远船务建造的“海洋地质十号”综合地质调查船、广州中船文冲船坞有限公司改建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及万米深潜作业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等一系列海装重器也纷纷亮相,加入国家重大项目与海工装备制造业的阵容。
其中,黄埔文冲作为华南地区海洋工程的主要建造和保障基地,已经建造交付了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号、首艘3000米深水多功能海洋工程船“海洋石油286”号、首艘管道挖沟动力定位工程船“海洋石油295”号等一系列先进产品。
文冲船坞还联手“中船兄弟”,挑战与成功交付了SBM公司“伊利亚贝拉”号、“玛丽卡”号、“萨卡里玛”号3 个大型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改装项目,并先后顺利完成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海工业主多个海工项目的修理和改装。
此外,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也先后成功建造多座各类自升式钻井平台、多功能平台和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广新海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海洋工程(珠海)有限公司等船企也建造了各型海洋工程辅助船,更是与黄埔文冲等骨干海工企业一起,形成了广东完整的海工装备建造梯队,使广东船舶工业的海工装备建造实力实现了从浅蓝到深蓝的跨越。
其中值得一提的还有由广船国际建造的全球第二大、国内第一大半潜船——“新光华”号10万吨级半潜船。该船投入运营以来,已完成多个高难度运输任务,打破了国际业界巨头在海洋装备和大型海工结构物远海干式转运领域的垄断。今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外海锚地成功潜装2座总重超5万吨的半潜式石油钻井平台,首次运输重量超5万吨的货物,创造新纪录。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船企在“驶向深蓝”与海洋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海工重大装备建设中积极作为,多型海洋科考船、勘察船、海监船、深水救助船、海底管道巡检船等海洋调查、研究船舶等不断从广东驶出,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海洋与地质保障工程重大部署,提升我国对海洋资源环境的综合调查能力、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一代造船人表示,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台阶上回望,广东船舶工业经历了起飞和辉煌,战胜了挫折和挑战,完成了自我提升,实现了历史跨越,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乃至地区经济的发展。面对前方的困难与挑战,广东造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与改革创新精神永远不能丢,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方向永远不能变。(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