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一座与海结缘近1800年的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是唐代“广州通海夷道”、明代郑和下西洋等不同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新会,同时也是西江、潭江门户,沿西江北上,可达肇庆、云浮,乃至广西、云南;沿潭江可达台山、开平、恩平,与粤西地区沟通。跨海而来的货物在此换乘江船溯流而上,分运到沿江各地;大西南甚至内陆其他地区货物可沿水路至此出海。
印尼“黑石号”沉船、新会古井官冲窑址的考古发现,印证了新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早在唐代,新会古井冲窑出土的瓷器就搭乘远洋风帆,大量销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发达的江运、海运体系,往来如梭的江船、海船,助推了新会造船、修船产业的兴盛不衰。
“南人善舟、北人善骑”,对于处在两江交会、河网众多、濒临南海的新会人而言,驾船不仅是一种出行的基本手段,也是一门谋生吃饭的手艺。而与驾船相伴的造船、修船,也是新会古已有之的传统产业。
据《简明广东史》记载,早在明代,新会与高州、阳江、海口、潮州、广州、东莞等地已是省内有名的造船中心。明嘉庆年间,用于抗击倭寇的战船约20种,其中属新会制造的有尖尾船1种(见陈懋坦著《明代倭寇考略》),可见新会造船业在400年前已比较兴旺。至民国,新会个体造船、修船户已遍布城乡各地。
建国初期,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艇产量迅速提升,1952年达 687 艘,到1955年就达2100艘。1956年,部分个体造船户在新会县礼乐公社北头咀成立礼乐船社。1958年,礼乐船社改制为国营新会造船厂,从此,造船业由个体生产转变为国营和集体生产,造船规模、质量也不断提高。1966年,新会造船厂开始制造较大型钢质船。同年4月,新会造船厂造出第一艘30吨位的钢质拖轮“江电1号”,成为广东省内第一家造钢质船的县级厂。1978年,新会造船厂为香港合兴有限公司承造1200吨油囤船,引起了香港媒体争相报导。1982年,新会造船厂归口广东省船舶工业联合公司,广东省内公路渡口使用的8车渡、12车渡有很多都出自该厂。1985年,新会造船厂已具备建造3000吨级中型船舶能力,是当时广东省内县级最大造船厂,被列入“七五”规划南海石油生产模块定点厂。
1992年,在梁启超儿子梁思礼院士的牵线搭桥下,航天工业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新会万通机械实业总公司、澳门机电厂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外合资的航通高速船开发有限公司。1994年,由航通高速船开发公司研制的HT-903“慈平”号全垫升气垫船成功下水首航,创造轻型小艇2000公里长距离航渡的世界纪录。
然而遗憾的是,随着21世纪航运及陆运的发达,水运愈加不景气,新会原有的造船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但新会仍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技术、优良的水运优势以及浓厚的历史底蕴,在曲折中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新会造船业陷入发展瓶颈的时候,诞生于1984年的新会双水拆船钢铁公司(原名双水拆船厂)开启了新会拆船业的传奇故事。
“一艘船全身是宝。”退役船舶经过拆解后,可以得到大量钢材、有色金属以及可利用的机器设备和船舶配件,拆船所得的钢铁资源与经矿石炼钢流程所得的钢铁资源相比,具有“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特征,节约了自然资源和大量基建投资,大幅度降低能耗与生产成本。据分析,用废钢炼钢所需能量仅为矿石炼钢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双水拆船钢铁公司运用废船钢铁资源深加工发展循环经济,成功研制了高附加值产品,使公司从单一的拆船发展成为集拆船、铸造箱角、轧制型材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构建“拆——铸——轧——制”新的产业链,走出一条“循环经济”新路。现在,双水拆船钢铁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拆船企业之一,年拆解产能百万轻吨,其成功研制的高附加值产品箱角、型材产销量均居全国榜首,是全球首家获ISO14001和OSHMS18001环境、作业安全办理系统认证的拆船企业,也是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
受新会优越的发展环境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2015年,由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威立雅集团投资兴建和运营的广东威立雅环保拆船有限公司项目在新会落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规划年拆解能力80万轻吨。该公司项目采用全球首创的“岸上拆船”工艺建设,在岸上实行工业流程化作业。项目建成后,新会拆船市场份额从占中国的50%提高至70%,从占全球12.5%提高到25%,甚至更高。
目前,新会已拥有双水拆船钢铁有限公司、银湖拆船有限公司、中新拆船钢铁有限公司、广东威立雅环保拆船有限公司等10余家大型拆船企业及钢材加工企业,被中国拆船协会授予“中国(新会)船舶拆解基地”称号,也是至今唯一被授予该称号的地区。
发达的拆船业不仅为新会造船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廉价原材料,也让船舶制造企业开拓了自身的眼界,发现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进入21世纪,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大型船舶龙头企业纷纷落户新会。其中,江门航通是国企造船厂,主要生产各类特种船舶,具有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等特征,产品主要出口东南亚等地,在行业细分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南洋船舶专注于生产灵便型散货船,是一家现代化大型船舶总装制造企业,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目前在全球建造小灵便散货船细分市场位居前列。该公司研发的39000DWT绿色环保散货船,被称为“翡翠精灵”,对比市场同载重吨级船,具有船身短、吃水浅、港口适用能力强等特点。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艇、游轮也逐渐走近人们生活。新会造船企业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大力发展游艇制造业,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海星游艇集团。海星游艇(Heysea Yachts)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豪华游艇、超级游艇的研发与制造,坚持每年至少推出2-3款新船型。凭借多年深耕中大型游艇领域的行业经验和品牌积淀,海星游艇在国内中大型游艇销售迅速跃居第一,崛起为中国中大型游艇领军品牌。公司自2014年连续四年进入全球超级游艇榜单前30强,位居2017年中国游艇订单榜第1名、全球超级游艇订单排行榜第16名。
此外,新会充分利用游艇制造产业基础,发展出集制造、销售、管理、旅游于一体的游艇经济。早在21世纪初,新会便在银洲湖与西江虎跳门出海口交汇处即银湖湾规划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滨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计划建设滨海国际生态主题社区、生态旅游度假区和水上休闲娱乐中心等板块。目前已陆续引入了总投资120亿元的碧海银湖项目、投资13亿元的古兜“山河出海”项目、投资2亿元的崖门国际游艇会小帆船酒店项目以及浩伦生态农业园、渔家风情园等项目,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度假产业,在珠西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积极抢占游艇经济广阔的市场空间。
风云变幻,惟强者无敌。从造船到拆船再到打造高端游艇,新会人敏锐地扼住每个时代的脉搏,借长风破巨浪,挂云帆济沧海,在上下求索追寻当中完成蜕变,华丽转身为时代的弄潮儿。未来5年,新会将完成集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万吨航道于一体的水陆联运交通大格局,并借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站稳脚跟,作为西进门户、珠西综合枢纽中心,力争成为江门市建设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示范城市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