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今年以来,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国际环境复杂等超预期因素影响下,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等,把好发展“航舵”,抢抓机遇加速“航行”。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新会区银洲湖区域,在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码头,记者看到这里停靠着数艘可装载4万吨货物的“南洋型”船只,工人们正进行焊接、装配、打磨等工作。南洋船舶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以制造现代节能型小灵便散货船为主,因其建造的船型性能优异,成为国际标准船型之一,被国际市场称为“南洋型”船。
.png)
江门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朱继雷介绍说:“到今年9月份,南洋船舶已经交付6艘船,公司累计交付88艘小灵便散货船。今年1-9月,公司产值13.72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全年预计交船8艘。到2023年,公司预计交付12艘,工业产值超过25亿元,进出口值约4亿美元,解决就业人口近4000人。“
记者了解到,南洋船舶可建造10万吨以内船舶,年生产能力100万载重吨。经过10余年的坚持和积累,南洋船舶现有授权专利288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258项。凭借技术优势,南洋船舶在市场中抓住了机遇,目前在手订单量已持续到了2025年。
该公司技术部部长陈谛告诉记者:“南洋船舶的技术团队对船只动力技术不断优化,使船只油耗降低了30%,装载量也由原来的4万吨增加到4万6千吨。而且根据船东的不同需求,可以在舱盖和货舱装载集装箱,打开了国际小灵便散货船的市场。”
.png)
江门“智”造——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主船体预计明年6月可建成
位于新会区古井镇的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同样是我市的标杆型造船企业,日前该公司承建的全球最大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45000DWT半潜驳船主船体顺利完成了四个总段的水上合拢工作,正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明年6月份建成使用。
.png)
据了解,作为江门市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船舶,45000DWT半潜驳全船长164米、宽65米,总高度超31米,甲板面积达10660平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总用钢量超2.3万吨。该船舶适用于深水域、浅水域作业,可有效解决浅海海域工程施工对运载装备的性能要求。
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义程介绍说:“这条半潜驳主船体建造完后,将主要服务于大湾区以及近海的海底沉管隧道的运输安装工程作业,还适用于海洋大型装备的运输和安装等。”
建造这艘超大型的巨轮充分显示出江门制造的强劲实力。承建方航通公司选择“切块制造、水上拼装”的建造方式,让整个项目工期和成本都在可控的范围内;同时通过发明创新、工艺改良,节省了超过300万元的成本。
.png)
王义程说:“我们组建了创新攻关团队,将船舶分成四个总段下水,然后在水下漂浮状态下进行对接合拢安装,这项工艺技术使得船舶能够顺利建造。”
技术创新是推动“江门制造”加速“出海”的重中之重。目前江门拥有规上船舶企业15家,2021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1-8月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76.8%,增速位居我市15条重点产业链之首。我市提出,到2025年全市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产值达50亿元,同时将依托南洋船舶、航通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双中心”优势,鼓励企业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攻关,争取“首台套”装备取得新突破。
【来源:江门广播电视台_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