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者 邝展婷 中国船舶报
图片来源:黄埔文冲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与5月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组成“1+20”的战略性产业集群政策文件,成为“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指导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作为海洋经济大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离不开海洋装备及相关产业,
涵盖了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无人船艇以及配套装备、材料等领域。业内专家指出,这为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业“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描绘了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蓝图。
海工装备产业
“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8%
广东以制造业立省,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具备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在“十四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中,包括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等重点领域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目标是到2025年营业收入达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达到10%以上,其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年均增长18%。
具体来说,广东省将发挥濒临南海的战略要地作用和海岸线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建设海洋强省,重点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广州为主建设海洋工程技术配套设备基地,以中山为主建设海上风电机组研发中心,以阳江为主建设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中山、阳江为核心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
照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广东省将从产业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设备、专业人才、标准体系等维度,系统梳理并创造条件支持解决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装备等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和短板问题。针对瓶颈和短板,大力实施创新链突破,完善人才链和政策链,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技术协同攻关,支持核心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广东将支持中国船舶集团、中集集团、招商重工、中国海油集团(中海福陆)、明阳集团等,在海上浮式风电、海洋可燃冰开采、海上风电机组、深海渔业装备、深海油气装备、液化天然气(LNG)装备、海水淡化装备、海洋科考船、高压临氢急冷炼化装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配套;推动招商局、中集集团、中国海油集团(中海福陆)海工板块强强联合,打造世界一流海工龙头企业。
为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广东省依托高等院校、骨干企业高水平建设和引进一批产业支撑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在海上风电、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细分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海工装备与高技术船舶产业军民协同创新,推进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推动广州智慧海洋创新研究院、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将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支撑平台之一,面向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各种金属部件、焊接件等,开展动静态力学性能分析、物理性能分析、常规理化性能分析和无损检测等检测检验。另外,还将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支持首台(套)产品政府采购及首试首用。
与此同时,安全应急与环保、智能机器人等产业,也将船舶产品纳入了发展范畴。其中,在加强海上应急救援及水下抢险打捞能力建设方面,广东将推进海上救助打捞船舶、无人船艇、疏浚船舶等应急保障技术装备发展,推动各类智能无人生命搜救、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无人应急处置救援装备发展。
而无人船工程则以珠海为重点集聚区,依托云洲智能等企业,加强建设珠海万山无人船海上测试场,面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探测、海上风电场勘察运维、安防搜救、无人航运等领域,开展无人船用高性能复合材料、远程和复杂多样化任务与信息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研制高自主性、长续航、高适航性、高可靠、高速率远距离通讯、恶劣海况自适应能力搜救无人艇,研发体积小、兼容性高、续航能力和导航定位能力强的无人潜航器。
新能源产业
海上风电平价上网、“可燃冰”产业化加速
除了是制造业大省,广东还是能源消费大省。对新能源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广东省同样筹划了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将推动海上风电领跑工程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加速工程。大力发展先进核能、海上风电、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氢能、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建设沿海新能源产业带和省内差异布局的产业集聚区,助推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在海上风电方面,广东省将充分利用海上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基本建成现已规划的浅水区项目,开展省域深水区示范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专属经济区近海深水区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出台广东省扶持海上风电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2025年年前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平价上网,到2025年年底累计投产海上风电约1500万千瓦。
未来,广东的海上风电将重点开展低风速、大容量、抗台风、防盐雾风电机组技术攻关,加强主轴承研发制造,提升叶片设计及新材料研发应用,推进风电机组集成、远距离输电、新型风机基础等技术研发。为此,广东将在海上风电、天然气及其水合物等领域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推动广东成为国内新能源示范区、产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区。
以省内风机骨干企业为引领,广东省要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推进海上风电机组向大容量、智能化、抗台风方向发展,加快形成集整机制造与叶片、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大型钢结构、海底电缆等加工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风电运维基地,配套相关基础设施,组织开展运维技术设备研发制造和专业队伍建设。支持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集中送出示范工程、漂浮式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制氢综合开发示范工程。支持龙头企业实行EPC总承包模式,引进上下游供应链企业,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相关配套企业聚集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建立健全海上风电相关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将作为建设重点,加快粤东海上风电海工、运维、科研及整机组装产业的发展。
而为了加速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广东省会大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建设,基本查清先导试验区等南海北部重点海域资源储量,完善开采理论,攻克深水未固结储层多井型开采的钻完井关键技术与装备。
作为产业化的基础,广东将推动建立大科学装置“冷泉系统实验装置”,加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建设,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及装备的工程化开发平台。依托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构建覆盖设计、研发、总装、建造和应用等上中下游环节的天然气及其水合物产业链。支持成立涵盖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储运、服务等环节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加快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推进深圳、惠州、潮州、揭阳、茂名等地LNG接收站建设,优化省内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
在开采技术和装备方面,重点推进高温高压深水领域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高精度勘查及原位探测技术、高效开采的多井型钻完井技术、储层改造增产技术以及运输储存、安全环保开采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近海底高精度探测和随钻测井等勘查技术装备、高效产能模拟实验装置、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底沉降等环境监测设备,形成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产能模拟、开发和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系列装备。
图片来源:广船国际
配套产业
材料、设备、生产设施同步推进
广东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的短板是产业发展的痼疾,而在这次的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中,
广东或有意从新兴产业方向进行弯道超车。在前沿新材料领域,广东计划建设先进金属材料集聚区,构建珠江西岸和粤北地区为主的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依托韶关、肇庆、湛江、阳江、云浮等地区,发展高性能钢材;依托广州重点发展粉末冶金材料;依托东莞、深圳发展高性能无序合金材料;依托佛山、中山、清远、江门、肇庆等,发展高性能铝/镁合金及其制品。突破先进金属材料制备和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高性能铝/镁合金材料及高质量高温合金产品、金属基复合材料等,以满足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海洋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
而这正契合了目前广东高端船舶产业的发展方向。据悉,目前广东省大力发展的铝合金高速船艇、高性能船艇、豪华客滚船等船舶产品,对高性能钢材、铝合金等材料有着较大需求。此前,省内船舶企业均需从省外采购、甚至国外进口相关材料,成本高昂。
此外,新能源动力船舶的配套材料也纳入了这次的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广东计划建设新能源材料集聚区,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江门、惠州和云浮为依托,建设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和核能材料等产业集聚区。开发高效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关键材料和技术、核能锆材和核乏燃料相关材料、规模化制氢和高容量储氢关键材料和技术,实现产业化。
这就为正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动力船舶再添动力。目前,电池动力、氢燃料动力等新能源动力的船舶产品正逐步从图纸变为现实。广东在建的5艘“珠江游”纯电动船舶是全国首批由中国交通部海事局正式批复,并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符合国家绿色环保发展理念的豪华游船。如果广东能在新能源船舶动力设备方面有所突破,对地区船舶行业抢占新能源动力船舶市场是一个利好。
同时,为包括船舶行业在内的制造业企业推进智能制造提速,作为智能制造的装备支撑,广东省将以广州为依托,加快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以面向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为主的集成应用,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检验检测、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能力;并以东莞为重点,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推动工业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的集成应用。
■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
声明:《中国船舶报》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对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