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者 邝展婷 中国船舶报
珠海(显利)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双体风电运维船和拖船/邝展婷 摄
“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困难后,广东不少优质的中小船舶企业依然发展得很好。”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在走访了广东部分中小船企后,赞叹道。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10多年的船市低迷导致了国内部分船企停产、转产甚至倒闭,不少低端产能被淘汰。但“大浪淘沙沉者为金”,以转型升级谋出路的广东中小船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积极开拓新客户、新市场,在时代潮流中站稳了脚跟,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广东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介绍,一些可喜的迹象表明,广东船舶工业将迎来新的发展。
小船企,大未来
深耕高技术船舶 引圈外人士涌入
如果仅从船企数量、造船产量等数据来看,在造船市场持续低位徘徊的背景下,这些年广东船舶工业呈现出退行发展的状态。据广东船协介绍,近年来约有20多家成员单位退会,佛山、清远、惠州等地市的内河船企已基本退出市场,广州、江门、汕头、湛江等地的多家船企停产、倒闭。因此,最近几年的广东省造船产量、工业总产值等数据,远远落后于2008年之前的高峰时期。
一边是市场重新换血,低端产能被淘汰,另一边是不断深耕高技术船舶领域,接连打造的多款特色船舶产品深受船东好评。
在中小型特种船舶方面,“广东造”的中小型公务船、海工船等产品已经形成品牌。其中,广东江龙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的多艘高性能船艇,尤其是60米级超高速海洋执法船等经典船型深得市场认可;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禺)有限公司建造的工作船、引航船等产品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青睐,订单量稳定;广东凯力船艇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多艘执法船、工作船正值守在祖国蓝海,守护海疆。以此为基础,广东中小船企不断向深蓝进军,将发展目光投放在了科考船领域。今年8月17日,江龙船艇为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南海站建造的26米科学调查船“琼陵声科”号下水。“琼陵声科”号是广东民营船企为国家建造的第一艘科考船。该船总长26米,型宽6.8米,重达100总吨,从吨位上看虽然是科考船家族中的“小老弟”,却配备了A字架、钢缆绞车、微型水文吊机等试验作业辅助设备,未来将作为南海近海试验科研工作的移动平台,主要用于协助科研人员完成南海区域的水面和浅水区水声试验等科研工作。
“琼陵声科”号/ioa.ac.cn
当前,海工市场复苏难见曙光,广东船企便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积极拓展风电运维船、高性能拖船等市场。其中,英辉南方为英国船东建造的铝合金专业风电运维船“MO5”号已经交付。该船不仅能满足风电运维所需的多种专业功能要求,还配置了艏侧推,可抗浪高4.5米,淡水供给量高达55吨,是欧洲风电运维船市场上极少有的具备淡水运输功能的多功能船。江龙船艇在建的新型铝合金双体风电运维船已经完成试航。该船采用铝合金材质建造,具有甲板面积大、抗风浪性能强、乘坐舒适性好、抗碰撞能力强等特点。珠海(显利)造船有限公司则把高端大马力全回转拖船作为企业的主打产品,其建造的7000PS拖船将成为中国香港地区马力最大的港作拖船,可满足23000TEU大型集装箱船舶以及液化天然气(LNG)船的拖带及护航要求。
而客渡船更是广东中小船企的强项, 从各家船企中驶出的铝合金高速客船已经成为珠三角水上客运的主力,各式游船则是珠江、漓江等景区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其中,江龙船艇建造的60米级沿海钢铝混合豪华游船被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迷你邮轮”,凯力船艇建造的国内首艘军事主题游船“蓝海豚16”号、水上移动剧场“珠江红”号是珠江夜游的特色船,广东民华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的近30艘游艇,深受刚果、菲律宾、科特迪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欢迎。
此外,广东中小船企紧跟绿色节能的大趋势,着力研发各类环保船型。其中,英辉南方在锂电推进新能源船舶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建造了30米锂电推进铝合金新能源观光船“漓江之梦”号;凯力船艇基于LNG动力多用途船、电力推进游船等产品的建造经验,大力研发电动船舶技术,目前其纯电力推进游艇已进入建造阶段;江龙船艇则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开展合作,研发建造的国内首艘甲醇燃料动力船“江龙”号即将试航。
“漓江之梦”号/racern.com
走访期间,郭大成高度评价了广东中小船企“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市场定位。他认为:“企业各有所长,就算市场再难,还是有用户、有订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里取得发展十分不易。”
浮华褪去,精髓沉淀。广东船企及时淘汰低端产能,营造了良好的行业氛围,扭转了过去社会各界对造船“脏、乱、差”的印象,更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近日,肇庆市德庆县正在积极推动高端船舶产业落户当地,利用珠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机遇,瞄准珠三角地区船舶制造、维修的要求,同时结合当地航运产业,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建设一个节能高效环保的船舶产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在园区规划船舶建造厂家5家、船舶设计院1家、船舶配套厂家1家、水路运输公司1家和船员培训学校1家。”德庆县相关人士表示。
而更多的行业也在看好船舶工业的未来,摩拳擦掌要来“分一杯羹”。据悉,包括环保技术及装备、锂电池、新能源等绿色产业,智能制造设备、工业互联网等智造产业的企业正在陆续加入广东船协。陈建榕表示:“广东造船的新征程或将开始。”
新挑战,新机遇
三大压力添变数 打铁还需自身硬
居安思危才能稳健前行。广东中小船企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着力促进新业态的成型,却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除了接单难、交船难和融资难的“三难”问题尚未解决,一些新政策、新形势带来的压力正在给船企的未来增添变数。
首先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美经贸摩擦持续,使船舶行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据广州各船企负责人反映,除了汇率变化、美国出口船舶市场受挫等问题,美国船配产品纳期延迟较大影响了交船周期和资金链安全,并进一步造成船企的信用受损。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攀升。广东中小船企一直面临“用工难”的问题,这在铝合金船艇制造企业更为明显。据了解,随着广东铝合金船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铝合金焊工人才开始呈现短缺趋势。特别是在一线工人整体高龄化的背景下,未来铝合金船艇的制造人才将更加紧缺。为此,江龙船艇、民华游艇等一批广东铝合金船艇制造企业已经开始组建专属人才队伍,开展一线工人培养工作。“但培养一名高技能人才需要2~3年的时间,不少船企都对成本表示了忧虑。”业内人士表示。
最后是税费负担过重。自2018年8月1日起,广东海事局船舶法定检验业务整体划转至中国船级社(CCS)广州分社。之后,船艇产品的检验费用大幅度上涨,这给中小型船艇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另外,部分库存转出口的海工船,因无法在关税缴纳期限内履行其义务,导致产生关税滞纳金,这给船企的“去库存”工作带来了沉重的税费压力。
归根结底,打铁还需自身硬。业内专家认为,下一步,广东中小船企要继续“练内功”,通过积极贯彻《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等行业规范,提升自身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船舶建造质量,进一步增强安全环保意识,培育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以合规经营和高效率作业创造经济效益,用高质量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与此同时,要特别重视船舶行业的法律制度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专利技术申请,充分发挥专利在船舶行业技术借鉴、创新成果保护、市场优势巩固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建议,中小船企可适当进行工艺革新,补充购置新设备、环保设施等,通过填平补齐,提高环保水平和技术水平,降本增效提质。有条件的企业还应抓住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推动船舶“智造”;潜心深耕细分市场,研发高端船舶产品,推动技术升级;适度利用资本市场和资本手段,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控制经营风险,有效运用员工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中国船舶报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来源: 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