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佳南 邝展婷
.jpg)
当今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性能最优的节能环保型高端豪华客滚船“VISBORG(威斯堡)”号成功建造,宣告“豪华客滚船不再难造”;全球首艘智能商船“大智号”正以她聪慧的“大脑”开启更加安全、经济、环保的航运时代;“大洋”号、“嘉庚”号、“海洋地质十号”一批批科考船,也正为祖国的科研和经济建设扬帆远航……
上期,以回顾广东船舶工业改革开放40年为主题的《敢为人先 弄潮儿“华南虎”继往开来》一文在广东造船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40年的砥砺前行,成就了广东船舶工业40年的波澜壮阔,在全力开发与打造一系列高端船舶产品与创立国际品牌的背后,一路拼搏前行的广东船舶制造业,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开放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面对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广东造船人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船集团战略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全面开放?如何深入对标找差距,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谱写新时代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心潮澎湃、责任在肩的广东造船人,正不断思考、积极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陈建榕:突破瓶颈 不忘初心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现在也遇到很多瓶颈的问题。打破瓶颈,我们才会有未来的辉煌40年。”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建榕认为,船舶工业,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产业。未来,广东造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必须向高端产品倾斜,并以创新性的高端产品创造市场、抢占市场。但是造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与船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广东造船人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冷静思考。
首先,要补上“信息化”建设这一课!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兴未艾,以智慧工厂为标志的工业4.0蓬勃兴起,要应对新工业革命下的国际竞争,船舶企业推进智能制造已是大势所趋。
“没有信息化,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楼阁。”陈建榕说。
信息化管理对造船生产效率与企业竞争实力的提升,其意义不言而喻。近来年来,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广东省骨干船舶企业正在推进信息化重塑,建立、完善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MES),实现顶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与底层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连接,为广东船舶智能制造开拓了道路。
陈建榕认为,广东造船业要发展智能制造,落实“两化融合”是必由之路。多年来广东船舶企业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不少船企已经实现了办公管理信息化、设计信息化,但其中最为关键的生产管理信息化的完善,依然在路上。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苦练内功,补齐信息化短板。
其次,预防配套短板痼疾重犯。
进入“十三五”以来,广东船舶企业进一步展开了船舶领域深层次的变革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广东船舶工业的“转模”又遇到了一个新的“瓶口”:忽视中间产品配套的现象有所抬头,且正越来越桎梏着广东船企“造船建模2.0”的工作。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过去曾经严重困扰广东造船业的配套短板问题,极有可能重现。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船价走低,船企受制于成本压力,压缩分段价格;而资材成本、人力成本上升,导致分段制造成本上涨;同时由于高端装备、环保等政策导向,以及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生存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原来不少从事分段制造的配套企业纷纷转产、转型。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对船舶行业政策的误解以及地方经济的“短视行为”,造成省内大型船企中间产品的配套成为生产瓶颈。
目前广东省内造船企业的分段配套除了部分自建、部分省内配套外,还有大量分段需求需要靠江苏、浙江等省外企业解决,高昂的运输成本、隐性的管理成本、不可控的纳期严重制约了船企的造船生产。
“广东造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善产业链,解决中间产品这个‘卡脖子’问题,”陈建榕介绍,一直以来,国外先进造船企业的配套均采用专业化的分段加工集配中心模式,
而目前,国内福建等省区也已经建立起大型船舶分段专业生产基地,成功为周边船舶企业提供分段配套,广东造船业可在不增量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投入,建立专业化的分段加工集配中心,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环保可控的分段制造,从而解决中间产品的配套瓶颈,为未来的做强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第三,要理性发展,“抓大不放小”。
“广东造船的体量不大,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她不仅有标志性的高端船舶产品,也有大批性价比高并广受客户欢迎的渔船、货船。”陈建榕认为,广东船舶工业下一步要实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如何“定义”与理性看待、正确对待“高端产品”,值得深思。
陈建榕说,现如今,一提到高质量发展,不少人就会片面地理解为只能发展高端产品。而事实上,船舶制造与修理,既有“高大上”的高端出口船舶,也有关系到海洋渔业、水路运输、地方经济发展大众化“普惠性”产品,包括渔船、客船、沿海及内河中小型运输货船等。从广东船协对福建、汕头、湛江等沿海地区调研的情况分析来看,此类船舶的建造与维修市场需求大,发展空间广。
“但目前,以这类普惠性船舶产品修造为主营业务的广东中小型船舶企业,以及中间产品制造的配套业,遇到了很多来自政策、市场方面的压力。”政策方面,由于其不具备很高的技术含量,同时,造修船因业务特性会带来一定的污染,容易触动环保高压线;在市场方面,配套业生产占据沿江、沿海位置,恰恰是房地产和商业青睐的地块。因此,地方中小船企的生存常常受到市场外部因素的挤压,在需要投入技术升级、做精做强的时候,往往难以获得行业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批准和支持,甚至面临“一刀切”。
“船舶工业是国之重器,这个初心不能忘!”陈建榕认为,船舶工业既是军工保障,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工业,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地区如果没有了船舶工业,军民船舶就失去了维护保障,地区经济建设也失去了一个重要拉动力。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加深对“高端产品”的理解和认识,关注和支持国计民生需要的、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息息相关的船舶产品,以实际行动促进船舶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作为船舶修造业,也要正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把企业发展提升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要求中去谋划,不断改善环保措施,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质量建设。
“40年来,我们通过建造出口高端船舶,提高了技术,培养了人才,掌握了高端船舶的建造能力;40年来,我们的国民经济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春江水暖鸭先知,陈建榕认为,尽管离爆发性增长还待时日,但“亲水文化”已呈发展趋势,是时候扶植国内船舶消费了!同时,从游艇个人消费开始升温、国内公务船大量需求、高端海洋装备的国内内需等方面,已经看到了很好的征兆,船企与政府部门应及早布局,提前做好应对并着重解决相关配套问题。
陈建榕特别强调,广东船舶制造业改革开放40年与抵御“金融危机”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各大中型央企与地方中小型船舶企业错位竞争、理性发展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未来,广东船舶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不忘初心,着力从环保、信息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持续创新,科学发展。
来源:中国船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