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中只有两次踏入山西这方热土。第一次是1936年2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征专程到山西。第二次是1948年3月毛泽东率党中央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时路经山西。毛泽东两次到山西都是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时刻。

沙家店战役之后,毛泽东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已经实现, 陕北战局转入主动;内外线战场捷报频传,在全国战局中,中国共产党也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杨家沟的四个多月里,毛泽东和党中央不断总结过去作战经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成立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为解放全中国做着准备,宜瓦大捷之后,蒋介石集团已经成了强弩之末,毛泽东和党中央留在 陕北牵制国民党的目的也已经达到。
1948年春,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好转,时机成熟了,党中央、毛主席为了能更有利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全国各战区作战,决定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剑指华北,走向更大的战场。

1948年3月21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离开米脂杨家沟,在绥德吉镇、佳县刘家坪各住一晚后,于23日来到了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在该村的园则塔渡口,下午1时左右中央纵队开始东渡。

按预先安排,毛泽东登上了第一只木船,周恩来、任弼时乘第二只木船,陆定一、胡乔木等上了第三只木船。大约二三十分钟后,渡船绕过了无数顺流而下的冰块,避开了一个又一个旋涡,冲出激流,顺利到达了黄河对岸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的黄河滩头。
凝视着河对岸的陕北大地,毛泽东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东渡就这样顺利结束了。
随后,毛泽东一行经岢岚、五寨、神池、雁门关、代县、繁峙、五台、阜平城南庄,最后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共和国的光辉历程,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的毛主席东渡纪念地就是其中之一。东渡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毛主席东渡纪念地也成为我党我军在战略上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象征。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的毛主席东渡纪念地
《小知识》——碛口镇
碛口古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
"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汉口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

日复一日,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于碛口,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现镇内保存有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和居住处等。(文字资料来源网络)